本应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却有一天突然“偷”了不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孩子偷东西的原因究竟是出于用心还是无意呢?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是高声训斥,还是熟视无睹,还是理性解决?

孩子偷拿水果刀、乒乓球,这些看似微小的问题,其实反映了孩子对物品的占有欲。有些孩子不清楚偷东西是不对的,但当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物品时,就会不自觉地去拿,冲动之下,就趁人不注意偷偷拿走别人的东西。这类“占有”意识的孩子,一般要等到五六岁才会逐渐意识到财产权利的意识。

孩子偷东西的原因还包括,她们对社会道德水准的认知能力较低。比如,三四岁的孩子还没有“占有”意识,她们不知道自己的东西不属于自己,因此,会没分轻重地去拿走别人的东西。这类“占有”意识的孩子,需要等到五六岁,才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财产权利意识。

然而,七岁之前的孩子,社会道德水准较低。她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常常在做事时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随着年纪的增长和社会道德观念的发展,她们才会慢慢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不良影响。

尽管孩子的不良行为可能并没有多么的恶意,但作为父母,我们还是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文化教育,让他们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孩子偷了东西,我们不应该惊慌失措,而是要尝试用合适的方式教育孩子,如开展文化教育、将偷拿的东西归还失主等。

当然,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避免用恶语相向,不要夸大事实或无中生有。我们要把孩子当做一个真正的孩子来对待,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不良影响。

总之,父母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要理智地教育孩子,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危害,并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我们还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家长在孩子发现偷东西时,应如何正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