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心监护有没有必要做?过早做有哪些问题
胎心监护有没有必要做?一般来说,医生会建议从怀孕32到34周开始,每两周做一次,到了36周后改成每周一次。胎心监护用的是微波技术,把胎儿的心率曲线和宫缩压力波形记录下来,方便医生分析。有些人后悔太早做胎心监护,是因为长时间或太频繁的超声检查可能对胎儿有影响。而且,太早做胎心监护意义不大,也不应该为了好玩去做超声检查。
胎心监护的作用
胎心监护在临床上叫胎心胎动宫缩图,是用来评估胎儿在子宫里的状况的。它通过监测胎心变化,能了解胎儿的心跳情况,看看有没有缺氧。正常情况下,胎心在110到160次每分钟之间波动。偶尔出现异常,可能是孕妇情绪波动或胎儿在睡觉引起的。如果胎心持续不正常,就要及时治疗。
有些孕妇平时能明显感觉到胎动,产科B超也没问题,但做胎心监护时却总是不合格,需要反复重做。这既增加了经济负担,又消耗体力,还让孕妇担心,导致她们对胎心监护有抵触。但胎心监护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它能降低孕晚期和分娩时胎儿或新生儿缺氧的风险,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这是产科检查中重要的一环,应该定期做。
过早做胎心监护的坏处
胎心监护能连续监测胎儿心率的动态变化,还能跟踪子宫收缩和胎儿运动,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有些孕妇太紧张,怀孕20周左右就给宝宝做胎心监护,这种做法不对。
过早做意义不大
胎心监护做早了,对胎儿发育一般没有大的影响或危害,但检测的意义不大。通常,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在孕32周之后做胎心监护比较好。
过早做容易不合格
胎心监护对孕妇和胎儿的要求比较高。孕妇不能在肚子饿的时候或胎动少的时候做检查。如果检查时间太早,孕妇把握不准时间,很容易出现胎心监护不合格的情况。
可能让人失去信心
做胎心监护需要选对时间,时间不对可能要反复做,导致很多孕妇觉得这个检查太麻烦,就不想再做了。但这样可能会忽略身体里潜藏的疾病和风险。
根据中华妇产科学会产科学组的指南,如果孕妇产检正常,没有高危因素,胎心监护可以在36周时开始做。太早检查没有意义,除非孕妇有高血压、糖尿病、肝病等并发症,或者产检发现胎儿发育不好、生长受限等情况,这时可以提前做胎心监护。
胎心监护是通过专业仪器监测胎儿胎心率、胎动和宫缩压力,了解胎儿在子宫内的情况。它的目的是及时发现不良状况,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胎心监护能了解胎儿有没有缺氧、心律不齐等症状。如果检查结果异常,孕妇应该及时去医院,明确原因,在医生指导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