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广东省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主任乐盛麟(专家预约)主任医师表示,提到肝癌,我们可能会想象到一个面黄肌瘦的老人或中年人,病怏怏地躺在床上。然而,肝癌并非只侵袭那些面黄肌瘦的人群,婴幼儿也并非它的免疫区。相反,随着现代社会污染加剧等原因,婴幼儿被肝癌侵袭的病例正逐年增多。近期,广东省儿童医院就收治了一位11个月的婴儿辉辉,因家长无意中发现孩子右上腹有个包块而前来就诊。

辉辉的妈妈说,辉辉的爷爷最初发现孩子右上腹的包块时,并不以为然,认为这么小的孩子,谁会想到是肿瘤。然而,随着孩子的腹部逐渐鼓起来,爷爷开始有些担心,才告诉在外打工的父母。父母也不敢大意,赶紧带辉辉去医院检查。

经过检查后,医生告诉父母,辉辉腹部的这个肿块,其实是肝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是一种胚胎性肿瘤,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约占小儿恶性肿瘤的60%。肝母细胞瘤的发生,一般认为与母亲孕期用了避孕药,母亲孕期暴露于油漆、石油产品等污染的环境中,孩子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体重低于10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有关。

肝母细胞瘤发展迅速,严重程度和成人肝癌相近。一旦延误诊治,死亡率极高,因此也被称为“儿童肝癌”。据了解,肝母细胞瘤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右上腹部出现肿块,用手触摸时感觉质地较硬,大多数病例都是因腹部包块前来就诊的。

在治疗上,由于肝母细胞瘤多有包膜,再加上婴幼儿肝组织再生及代偿能力极强,因此,通过手术完整地将肿瘤及被侵蚀的组织切除掉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患儿的生存率。据广东省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乐盛麟主任介绍,辉辉的这种肿瘤长得比较特别,通常肝脏肿瘤大多位于右叶,而发生于左叶、左右两叶的相对比较少一些,如果只是发生于右叶的话手术就相对容易一点,但是这个孩子的巨大肿瘤却是长在了肝中叶上,从解剖位置来说就是位于肝脏的中央,涵盖了肝的左内叶和右前叶,邻近第一、二、三肝门,这种特殊的解剖位置,使得肝中叶切除成为所有肝切除中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肝切除方式,而且切除后肝断面最大、易致大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比较高。

因此,怎样安全地实施肝中叶切除,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术中出血量、保护残余肝的功能,是最关键的问题。在经过术前评估讨论后,最终为辉辉实施了肝蒂横断式肝段切除法。据乐盛麟主任介绍,这种肝脏切除的方法最初是由日本的一位学者提出来的,按照肝段划分法中,肝中叶包括IV、V、VIII段,肝蒂横断式肝段切除,就是将IV、V、VIII的肝段联合切除掉,完全切除癌灶所在区域的肝内转移灶,可防止术中癌灶通过门静脉进行肝内播散,而且术中出血量也相对减少。

然而,实施这种肝切除术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牢固掌握肝脏立体解剖,否则,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出血。术中成功为辉辉切下一个约12*11cm的肿瘤,接下来辉辉还需要接受化疗、放疗的治疗方案。

对肝母细胞瘤的患儿来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非常关键的,但是,由于这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不太明显,再加上婴幼儿年龄太小,即使身体不适也不会准确表达,家长也不太会往肿瘤方面考虑,导致大多数患儿在发现肝脏肿瘤的时候就已经是中晚期了。对此,乐盛麟主任提醒道:“家长平时应该要细心观察孩子,一旦发现孩子腹部有包块时,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早到医院请专业的医生进行检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