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亲情与财产的案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北京东城法院判决支持单身母亲起诉不孝儿子,要求其返还购房款370万元。这起案件引发广泛讨论,涉及到亲子关系、赡养义务和财产归属等重要问题。

99.png

  案件始于杨晴(化名)为海归儿子杨阳(化名)购买婚房的一次善举。2018年,杨晴以出售自己位于北京东城区的房产为儿子筹得了370万元购房款。

  自此之后,杨阳与杨晴之间的联系出现了隔阂。杨阳妻子与杨晴的关系日渐糟糕,而杨阳也因为种种原因断绝了与母亲的联系,连续三年都没有给予母亲一个电话。

  杨晴为了解决女儿上学的问题,希望杨阳卖掉目前居住的房子,将原来卖房的钱再换一套房供她居住。然而,杨阳却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370万元是母亲赠与给他的,无需返还。于是,杨晴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得不将儿子告上法庭。

  庭审中,杨晴和杨阳对于购房款的性质产生了分歧。杨晴认为这370万元是借款,而杨阳则坚称是母亲的赠与。母子之间并没有签署任何书面文件或有口头约定,因此案件的争议重点就在于各方对款项性质的解释和证明。

  最终,东城法院裁定杨晴胜诉。法官表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赠与事实的证明标准高于一般待证事实。杨阳并没有提供任何明确表达母亲赠与的证据,仅通过母子关系的存在以及款项用于购房的事实进行推定。

  在聊天记录中,杨阳明确表示愿意归还这笔款项给杨晴,这证明了他对归还的同意。因此,法院认定杨晴向杨阳支付的370万元为借贷,并判决杨阳返还借款本金。

  这起案件涉及到了赡养义务的争议。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父母帮助子女购房被视为常态,但并非法定义务。相反,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和?;じ改傅姆ǘㄒ逦瘛?/p>

  如果法院将出资行为默认为赠与,即使子女未履行赡养义务,父母也可能因此面临丧失财产和住所的风险。因此,为了维护公平正义,法院判决支持杨晴追回购房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