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黄仕明说过:父母的状态是对孩子最大的催眠??嗲榻逃?,可以说是中国式家庭最大的PUA。而在苦情教育中浸泡长大的孩子,一生都被家中苦味的情绪裹挟,在紧张不安中踟蹰难行。父母喜欢诉苦,最先遭殃的一定是孩子。
  在生活不易的叹气中长大,孩子很容易会变得自卑敏感,抬不起头。在纪录片《父亲》中,农民工老韩进城打工,供养自己的儿子胜利读大学。老韩有个习惯,就是会把每一笔借钱记录,每一笔支出,都记在本子上,以便可以随时拿出来叮嘱教育一番?!澳憧?,这是这次为你借的钱,崔牛50元,红旗50元,李卫卫200元,满仓100元,韩亚军190元。”“我儿,这大学头一年就交了7000多块钱,你可一定要好好学习!”胜利平时很懂事,在学校每天的伙食从不超过六块,经常是素菜配米饭??斡嗟氖奔湟泊硬煌胬?,一有空他就蹲守在操场里,翻垃圾桶捡空瓶子卖钱。他也会在意同学异样的眼光,但父亲的话每天敲打在耳边,让他不得不放下尊严。一转眼,就到了找工作的时候??伤?,胜利在招聘会里转了两个多小时,却一句话也不敢开口说,最终一份简历都没投出去。原来,长期“低头”的生活让他打从心里就觉得低人一等。他每天小心翼翼,不敢跟人交流,也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际。最后,四处碰壁的求职经历让他干脆放弃自我,找了份不需要学历就可以干的苦力活,又踏上了和父亲相同的命运。
  弗洛伊德说过:
  “童年的不被满足,哭穷的环境,会让人自卑,自卑的人长大后,更难自立?!?br/>  老韩当然不是坏父亲,他为了孩子上学倾尽所有。
但他却忽视了孩子承受能力有限,把生活的苦难全盘托出,让孩子陷入深重的自卑中,彻底失去改变生活的底气。
  正如一位知乎网友所说,父母每天的诉苦,对她最大的影响并不是金钱上的,而是让她成为了“只有吃剩饭、玩破烂、穿旧衣才能心安理得的垃圾人”。

undefined

  物质上的匮乏可能是一时的,但精神上的自卑贫瘠却影响一辈子。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br/>  在综艺《放学后》中,四年级女孩吴欢芮的生活就笼罩在阴霾之中。
  尽管她成绩优异,十分懂事。但每天写作业的时候,妈妈还是会坐在旁边反复唠叨:
  “妈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就希望你能出人头地!”
  终于有一天,吴欢芮再也受不了了,她大声反驳道:
  “我上学也很累,你以后再这样说我,那就别回来啦?!?br/>  结果妈妈听了之后,十分生气,竟然真的甩门而去。
  伤心的吴欢芮只能对着镜头向妈妈道歉,留下了委屈的泪水。
  苦情教育,本质上就是父母控制欲的体现。
  是以爱之名实施的情感勒索,用软暴力的方式逼迫孩子进行无条件的服从。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只能压抑个性、掩藏情绪,最终陷入怎样也无法满足父母的窘境。
  曾经看过一个台湾的教育片叫《茉莉的最后一天》。
  茉莉母亲本是海归硕士,为了照顾家庭,她便放弃了留美深造的机会。
  然而,她对自己的牺牲并不甘心。她把内心的缺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对孩子处处严格要求。
  茉莉每天都遵守规定,也尽力去讨好母亲,然而母亲仍是时常不满意。
  她最常挂在嘴边的便是:
  “如果没有生你的话,我现在早就是教授了!”
  在母亲变本加厉的苛责和繁重课业的双重压力下,茉莉的心理防线被压垮。
  她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开始自残,并最终选择从自家阳台一跃而下。
  孩子往往透过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爱,才能学会爱自己。
  可苦情教育是沉重的,它让孩子困惑不安,时刻惶恐这份爱将被拿走。

undefined

  错位的爱,让父母和子女各自活成了孤岛,也让孩子离幸福越来越远。
  作家刘继荣曾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丈夫常年在外,她一个人又要忙工作,又要忙孩子,常常诸多不顺,每天自是怨言颇多。
  那一两年,她下班回到家,就苦着一张脸,洗衣做饭,也总是在唉声叹气。
  晚饭后,她还要打电话与朋友抱怨各种小职员的难,兼职主妇的累。
  直到有一天,她无意间听见儿子跟同学吐槽:
  “我没有幸福感,哪里能笑得出来,人生太苦了......”
  她不禁打了个寒颤,这才警醒,自己天天一成不变的抱怨与责怪,竟然也让儿子没了快乐。
  想到这里,她下决心改变。
  她告诫自己,进家门前,再累也要揉揉脸,必须先弄出一个温暖的微笑。
  洗菜做饭时,不许唉声叹气。
  晚饭后,不带手机,只带儿子去楼下的体育馆打乒乓球。
  当她不再诉苦不再抱怨之后,和儿子之间的关系竟再次亲密起来,家里也变得更加温馨。
  她说:
  “一个阳光快乐的妈妈,就是一座鸟语花香的天堂。谁也没有资格,在孩子心里种下灰色的种子?!?br/>  确实。

undefined

  一个没有幸福感的父母,又怎么会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而漫漫人生路,若是没有一颗快乐的心,那孩子的未来又会成什么样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托马斯曾说:
  “有的父母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分离?!?br/>  他们的爱太过沉重,没有了自我,死死缠绕在儿女身上,剥夺儿女的生活空间。
  直到最后吸干儿女,还觉得自己无私伟大。
  但其实,父母带给了孩子生命,养育了他,并不代表可以支配他的人生。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从来都是一场得体而不失温暖的退出。
  所以,远离家庭PUA,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孩子当“外人”。
  想想对待外人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更注重界限感,会倾听对方的感受和理由。
  对待孩子,也要用这个态度。
  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他的世界,从他的行为背后,去了解他的想法和动机。
  只有这样,才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够真正地引导他,帮助他。
  请记住,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让别人看我们做得多好,孩子多乖,多听话。
  而是让他能够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拥有幸福的能力。
  所以,为人父母,请先做好榜样。
  用温柔的笑容和昂扬的心态,赋予孩子无穷的能量,鼓舞孩子放心前行,大胆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