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孩子们在争夺玩具时可能会发生争执,互相投诉,甚至于孩子被打时,他们也会想方设法报复。有些家长主张,在孩子之间的矛盾中,家长必须介入,为孩子伸张正义。他们认为,孩子很弱小,他们必须为孩子们争取利益,为了他们的利益,有些家长认为,家长不能参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事情,这对他们的成长更有利。

孩子间的矛盾与解决策略

然而,有些家长则明确地告诉孩子,如果他们被打,就要告诉老师和家长,不要还手。他们认为,孩子必须学会接受别人的攻击,而不是通过报复来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就像男人一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必犯人。

那么,究竟是哪种观点更正确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为什么孩子们会产生矛盾。首先,三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总是认为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知道共享、合作、轮流这些游戏的规则。因此,在争夺玩具等行为中,孩子们经常会用行动来表达他们内心的要求和意志。

此外,我们也要知道,孩子们之间的攻击并不完全是恶意的。有些孩子之所以富于攻击性,是因为他们太喜欢对方,他们想引起对方的注意,他们想互相交流,得到彼此的喜爱。因此,他们可能会通过拥抱、拉头发、咬人等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富于攻击性,而有的孩子却相反呢?我们知道,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儿童出生后就有气质即神经类型的差异,如有的孩子活泼灵敏,有的则沉静呆板。我们做父母的成人之间都有这样的差异,就更别说孩子了,孩子的气质类型和他的社会性发展,比如对他人情感的感知、如何与对方相处等等是紧密联系的。这就是为什么面对争吵,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

我们只能根据孩子的本能积极引导,不能根据监护人的意志强制改变,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那么,当孩子受到欺负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孩子敢于反击就是勇敢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更需要教孩子如何与人友好交往,用丰富的知识和善良的感情吸引更多的孩子,周围的好朋友多了,他的力量自然会成长,这就是我们成人世界的权威。

因此,我们需要看到事情背后,往远处想,孩子要战胜的不仅仅是这个曾拽一下她小辫子的小男孩,而是以后她所要面对的更多挑战,这些挑战来自方方面面,绝对不是“还手”可以解决得了的。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让他们学会接受别人的攻击,而不是通过报复来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教孩子如何与人友好交往,用丰富的知识和善良的感情吸引更多的孩子,让他们在友谊中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