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药物中毒处理指南
儿童时期药物中毒的情况较为常见,仅次于家庭意外伤害。这类中毒事件多发生在2至4岁的幼儿中,其中男孩的比例较高。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对外界充满好奇心,同时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如果药物或毒物的保管不当,可能导致儿童误服从而中毒。此外,由于儿童患病的机会远超成人,用药的机会也远超成人,而他们的机体解毒功能远不如成人健全,对药物的耐受力也远不及成人,尤其是婴幼儿,因此用药更易发生毒副作用。
药物中毒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镇定安眠药、止痛药、镇咳药、抗生素、皮肤外用药、胃肠道用药等。在大多数情况下,诊断可根据毒物接触史和用药史进行,中毒症状与成人类似。但若中毒史不明确,患儿无法准确叙述,或诊治时已昏迷不醒,则临床诊断会变得困难。有时中毒症状与常见内科疾病相似,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
例如,一个成人注射链霉素等药物可能导致毒副作用,可能先出现耳鸣、眩晕等症状,停药后可避免耳聋发生。但对于婴幼儿来说,他们可能无法叙述这些症状,导致难以及时发现,甚至可能错过治疗时机。因此,家长应避免儿童接触有毒、有害的物品。
在儿童用药过程中,家长应仔细观察,早期发现毒副作用。同时,对中毒症状要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如儿童出现难以解释的嗜睡、神经症状或其他奇怪行为;不明原因的多系统损害;外伤,特别是难以解释的摔伤。此时,应搜集现场物品,如呕吐物、剩余食物、器具、大小便等,以便于就诊时供医护人员参考。
对于怀疑药物急性中毒的患儿,病情轻者,可以先进行观察并给予一般处理??梢越级评攵疚镂廴境〉?,往往比数小时甚至数日的治疗更为有效。毒物污染的衣物应立即脱掉,并用大量清水反复洗试接触毒物的皮肤15分钟以上。忌用热水,以微温为宜。眼内染毒可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彻底清洗,特别是强酸或强碱类溅入眼内,更需反复冲洗,时间不少于半小时。
对于口服摄入的毒物,除非是毒物性质不允许,如强酸、强碱等腐蚀剂或吞服煤油、汽油,以及患儿神志不清不能配合外,否则应对所有摄入毒物进行清除。一般毒物在吞服6小时内均应催吐,可以喝大量的微温盐水(半量盐加入250毫升水)或牛奶3-4杯后,用棉棒、筷子或手指等刺激咽部催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