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的改写:

"女性在怀孕期或哺乳期,若不幸患上肝炎,是否可以继续给宝宝喂母乳?

甲型肝炎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肠道,也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研究表明,甲型肝炎病毒不会通过胎盘,但在急性期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因此,母亲应暂停母乳喂养。 预防对策: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最好是12小时内)注射一毫升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并与母亲进行隔离。母亲康复后,可以开始母乳喂养。 若母亲在分娩时已经恢复,则可以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无需注射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母婴传播。母婴传播途径包括宫内传播、分娩期传播和产后传播。母亲在乙型肝炎急性期应暂停母乳喂养,但对于慢性乙肝及病毒携带者,是否可以母乳喂养,专家意见不一致。多数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并不会增加婴儿乙肝感染率,推测可能是因为,尽管乙肝病毒携带者乳汁中可能有乙肝病毒,但其水平很低,含量远远低于血液中的浓度,病毒量越低越易被机体清除。因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可以母乳喂养。 喂奶前,母亲需用肥皂洗手,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如果乳头破裂出血,应暂停哺乳。 所有为“大三阳”的婴儿提示病毒复制,不宜哺乳;“小三阳”的婴儿可以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乙肝DNA检查,如为阳性,也不宜哺乳。 预防对策: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小时(最好是12小时内)注射一毫升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半月龄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次;1月及6月龄各接种乙肝疫苗10微克。这样对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可达90%。

丙型肝炎 传播途径: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丙型肝炎急性期应暂停母乳喂养,但对于丙肝抗体阳性且无肝炎表现的,是否可以母乳喂养,专家意见也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虽然在母乳或初乳中可以检测到丙肝病毒,但并不认为母乳喂养是丙肝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无症状母亲母乳喂养是安全的,但是有症状,尤其是血液中病毒含量高的母亲,不应当母乳喂养。 预防对策:新生儿在出生后的4周内应注射免疫球蛋白。

丁型肝炎 传播途径:与乙肝基本相同。母婴传播主要见于乙肝e抗原阳性的母亲。 丁型肝炎急性期应暂停母乳喂养。

戊型肝炎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肠道途径感染。 母亲在急性期有黄疸时应暂停母乳喂养,待康复后可以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