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儿童睡眠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三大障碍是夜惊、夜游和噩梦。

夜惊,也被称为梦魇,是儿童常见的睡眠障碍。当妈妈听到强强的鼾声时,强强会突然惊醒并大声呼喊。尽管妈妈急忙过去安抚,但强强依然保持惊恐状态,甚至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全身大汗。第二天,妈妈向医生报告了强强的夜惊情况,医生解释说这叫夜惊。夜惊通常发生在儿童的5到7岁,大多数宝宝会在入睡后的半小时到两小时内出现。夜惊可能与宝宝初次离开父母进入陌生环境、受到体罚、责骂、外伤或意外伤害等因素有关。此外,睡前观看恐怖紧张的影视剧或听此类故事也是夜惊发作的重要诱因。

夜游,也被称为睡行症,是另一种常见的儿童睡眠障碍。小刚每晚9点上床睡觉,但有天晚上11点左右,他在卫生间拿了一支牙膏,然后又回到床上继续睡觉。这种行为让小刚的父母感到惊讶,他们带着小刚去看了医生,医生诊断这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睡行症。夜游通常发生在晚上9点到11点之间,可能与家族遗传倾向或宝宝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精神创伤或心理紧张等因素有关。夜游对宝宝的健康没有负面影响,不需要药物治疗,但家长需要注意防止宝宝夜游时打开门窗,避免将危险物品放在室内。

噩梦,也称为梦魇,是儿童常见的睡眠障碍。亮亮在半夜突然惊醒并大声呼喊,他告诉妈妈自己害怕妖怪。虽然经过妈妈的安慰,亮亮才安然入睡,但他在第二天还会清晰地记得梦境的细节。噩梦通常发生在睡眠周期的眼球快速运动期,即后半夜。噩梦可能与宝宝白天受到的强烈刺激有关,如看到恐怖的电视或听到恐怖的故事。此外,噩梦还可能与宝宝的身体状况有关,如感冒、寄生虫感染等。

当宝宝第一次独自睡觉时,可能会因害怕而做噩梦。家长可以事先告知宝宝一个人睡的好处,并开个小灯以消除宝宝对黑暗的恐惧。家长还可以打开房门,让宝宝听到父母的讲话声,这样宝宝就可以安心入睡。对于做噩梦的宝宝,家长可以在宝宝醒来后用幽默、甜蜜的语言解释梦境,并告诉他爸爸妈妈就在身边,以增加他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