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养出一个懂事的孩子,相信许多家长都会觉得这是一件好事。然而,近年来社会上的某些案件引发了家长们的深思:那些懂事的孩子最后都过得好吗?他们真的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事实往往与人们的想象相反,懂事的孩子往往过得更加压抑。因此,“特别懂事”的孩子可能是父母教育失败的结果,父母需要及时纠正。

北大高材生吴谢宇弑母案曾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吴谢宇被通缉后,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因为他从小就被誉为“别人家的孩子”,懂事儿又完美。其他孩子喜欢疯跑打游戏,而他却总是乖乖地回家做作业。当家里有客人来访时,吴谢宇总是非常有礼貌地打招呼,然后安静地继续练习毛笔字。邻居们都夸他懂事,老师也称赞他没有缺点。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

然而,就是这样优秀的孩子,却将屠刀伸向了自己的母亲。这“懂事”的背后让人们感到恐惧。孩子走向成人必须遵循情感、情商发展的规律。孩子首先需要建立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并体验到自尊和安全感。只有在得到这些之后,孩子才能学会有同理心,关注他人的感受,才能避免残忍的行为。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

孩子几乎是受情绪脑主导自己的日常生活。然而,吴谢宇却凭借自己的强大自律性战胜了属于孩子的天性。这种天性被压抑短期可能没有表现,但长期压抑可能会造成精神负担。最重要的是,这种长期压抑可能会阻碍吴谢宇在情感、情商发展过程中的进步,导致他最终缺乏同理心。因为情感的缺乏,他才会做出违反常理的弑母悲剧。

1、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比如,明明内心喜欢红色的鞋子,妈妈却给他选了双白色的,明明不喜欢却不敢表达,只会默默接受。 2、不敢在大人面前胡闹、耍赖、任性。这些行为是孩子的天性,但一些特别懂事的孩子不敢在大人面前这样做,表现得胆小甚至自卑。 3、不敢争抢自己喜欢的玩具。即使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也可能让给别人,这不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 4、成为讨好型人格。无论是小时候还是成人以后,所有的行动都是在满足别人的需求,忽略自己的感受。

当发现孩子与年龄不相称的懂事儿时,父母需要反思,平时是不是对孩子教育过于严厉?是不是一直要求孩子要乖,要听话?是不是把懂事的标签贴在了孩子身上?是不是经常说“如果你不乖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这样的话”?是不是忽略了孩子的情感感受?如果是,请为孩子及时纠正。

除了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安全感和肯定以外,父母还需要教孩子懂得以下三个事情:

1、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父母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当孩子的独立意识形成后,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多与父母和他人交流。从两三岁的时候开始,父母可以在睡前讲故事的过程中,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对故事的看法。 2、共情能力的培养。共情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婴儿时期开始。当孩子哭闹时,母亲要及时给予回应,拥抱爱抚。这是孩子初步的情感联结建立,是日后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当孩子两岁时,家长需要教会孩子认知情绪,可以通过绘本、情绪卡片来让孩子认识情绪,表达情绪。除了语言表达,还要让孩子练习用肢体语言表达,比如表达同情或者喜欢时可以用拥抱的动作。 3、学会说“不”。责任:父母需要教孩子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拒绝别人,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这样,孩子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建立自尊和安全感,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情商和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