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的能力如何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没有得到孩子的爱,而只是给予孩子很多的爱,那么这种爱是单一的。专家提醒,爱情是一种能力,学会爱能让孩子更坚强和善良,但是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懂得如何去爱,他们需要父母的正确对待和示范。让孩子学会爱的表达场景:皎皎14个月了,在妈妈工作时她由姥姥带。通常情况下,皎皎都表现得非常聪明,可是妈妈一回家了情况就不一样了,她就是不准妈妈离开自己一步,并且不想吃饭和入睡,常常又哭又闹,姥姥常抱怨是妈妈宠坏了孩子。
分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的第一个爱的对象就是妈妈,他们希望时时刻刻都和妈妈在一起,并且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向妈妈表达爱。同时,他们相信自己是没有理由的被妈妈深爱着,因此,他们在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会更洒脱地展现真实的自己。
示范性:返回家时,妈妈可以对皎皎说:“宝贝,妈妈也最想你啦。但是你看看,你一天到晚和妈妈在一起,姥姥都不开心了,她也是最爱孩子的,也想抱一抱小宝宝,你快点抱一抱姥姥,她一定会很高兴的?!闭庋龅哪康氖俏巳煤⒆痈惺苄问蕉嘌陌?,发现更多的爱的对象。
给孩子爱的样板场景:蒙蒙的父亲妈妈常常当孩子的面争吵。一天,蒙蒙要妈妈带他去小区儿童游乐场玩,妈妈让他吃完饭再去。没想到蒙蒙指着妈妈喊道:“这个蠢女性,真啰嗦!”在旁边的老公被蒙蒙的怪脸逗得笑出声来,没想到,蒙蒙冲过来发火地踢了父亲一脚。
分析: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决定了孩子学到了哪些爱,也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模式。通常情况下,如果父母相互理解,彼此接受,可以非常好地沟通交流,用健康的方式表达爱意,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诚意和友谊,更擅长和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更容易得到别人的爱。
示范性:妈妈可以对蒙蒙说:“哎哟,妈妈饿了,妈妈要吃饭再玩儿,那样才有气力。今天爸爸做的饭可香了,你能不能帮妈妈盛一碗饭,好吗?吃过饭我们就能玩儿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父母之间互相尊重的行为模式。
让孩子明白善待他人场景:妈妈生病在床上,可乐乐还是缠着妈妈讲故事。父亲试图用零食吸引可乐,但是没过一会儿,可乐又跑回家缠着妈妈玩游戏,父亲只能强制将可乐抱出去。
分析:处于以自我为中心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学会去理解他人的感受??衫植磺宄υ诓】嘀械穆杪枋鞘裁锤惺?。如果这时让孩子为病中的父母做些容易的事,对孩子而言是有利的。当孩子用积极的行为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关怀,并得到接受和赞扬时,爱就逐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了。
示范性:病中的妈妈可以对孩子说:“妈妈也特别想让你讲故事,但你看看妈妈病了,感觉很难受,真希望你能给妈妈倒杯茶?!备改缚梢曰叵蚝⒆颖泶镒约旱母星?,并协助孩子寻找表达同情关爱的适度方法。
塑造孩子的使命感场景:吃过饭后,3岁的冰冰说:“妈妈,我帮你刷碗好吗?”妈妈立刻回复:“去去去,别给我添麻烦了,这是成年人的事,你看着你的卡通片吧!”
分析:2~3岁的孩子想要模仿父母家务劳动,期待得到满足感以及信任感。而许多父母经常拒绝认可孩子的工作能力,拒绝给孩子担负家庭责任的机遇,这样只会让孩子造成失落感,觉得自己软弱无能而畏惧投入。
示范性: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真乖,妈妈在企业太累了一天了,有了你帮助,妈妈感觉轻松许多,但是你要过小,等你长大点就可以帮妈妈刷碗了,现在帮妈妈把毛巾递过来好吗?”父母让孩子分摊家里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并谢谢孩子所投入的勤奋,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充满能量的,觉得自己也是家庭中的重要人物,并因此继续努力。
毫不在意孩子的好心场景:出门买东西回家后,5岁的天天明确提出要和妈妈一起分享他刚买的巧克力,妈妈非常高兴,重重地在天天的脸上亲了一下,然后对孩子说:“感谢孩子,妈妈不要吃,给你一个人吃吃!”
分析:当孩子第一次提出让父母共享他属于自己的物品,或者要赠给父母物品时,这实际上是他在生活中第一次创造爱的行为,以前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爱。事实上,孩子是想通过积极的“给予”来感受自己的活力,父母不能只在口口声声赞美孩子而在行为上拒绝,孩子会觉得父母真的不需要,之后也就不容易再有共享的念头了。
示范性:面对孩子给出的食物,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这是给妈妈的?太棒了,妈妈也最喜欢巧克力了,妈妈来一块,天天也来一块,然后有什么好吃的小吃,给爸爸妈妈都留些,好吗?”父母不在意并欣赏孩子给出的物品,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充满活力和自信心。
上一篇:
宝宝气管异物预防:了解这些预防措施,确保宝宝远离危险
下一篇:
女性不孕不育的症状:早期征兆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