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智商(EQ)在人生的道路上,对于幸??炖趾统晒τ敕瘢哂兄凉刂匾挠跋?。它包括九个重要特性,如信心、善心、使命感、自控能力、自觉性、与人相处、开朗、诚信、竞争能力等。这些特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并将成为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一切基础。在家庭教育中,情商智商的培养可以说是首要任务,许多父母对此感到困惑。

例如,母亲在餐厅用餐时,五岁的宝宝经常把自己的轮盘晃来晃去,把小河虾转到自己面前,她认为这是一种“强盗逻辑”。在宝宝内心滋生起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然而,这种行为是正常的,并且也反映了孩子的社会性在发展。

“我的”、“我想”、“我很喜欢”,这些词语意味着孩子单独自身的发展。如果孩子对自己的物品无法得到满足,就很难发展出“共享”。父母不应该把这种行为(在2~6岁)看作是一种“问题”,而应该看作是一种发展。解决的关键在于“满足界限”。

以吃龙虾为例,虾美味可口且营养丰富,我们鼓励孩子吃,所以在家经常做这道家常菜,份量充足,以满足孩子的需求。这让宝宝感到:我是得到满足的,我的龙虾必须是得到保护的,是安全的。这是一个基础,只有这个基础得到满足,就餐礼仪和轮流等待才可能生效。接下来,就需要传递给孩子“界限”的定义,即在家里你可以得到满足,但在外面,你需要遵循就餐礼仪,这是界限。

其次,对于是否需要劝孩子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交给他人,我们认为不能奢求。孩子对自己的物品有处理的支配权,重视物权法,实际上是维护孩子的信心和自觉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注重孩子对自己的物品感到安全,才能发展出“共享”。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感觉自己的领土会受到侵犯,他怎么可能有包容和平静的心态?

出于礼仪知识,父母可以从孩子的物品中选择一两件来共享(特别喜欢的要交出来),但这是他自己的选择。父母观察所有孩子共享或愿意等待的良好行为,并对这些行为表示赞扬。这样,孩子会感觉这些良好行为是自发性的,这就从“假自私自利”顺利地衔接到良好的社交表现。

总的来说,这个环节的衔接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强迫孩子,无论是以霸权主义(指责责骂)还是感情冷淡(不开心、不理睬),都会阻碍其信心和自觉性的发展。幼时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未来可能会发展出真正的自私和人际交往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