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宝宝睡眠质量的妙招:轻轻摸摸操
"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啼郎’……”这样的“小贴”虽然现在在街头已经很少见,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宝宝都能安心地一觉到天亮。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宝宝是否睡得好呢?这里有一个“摸摸操”的判断方法。
又一个“世界睡眠日”即将到来,别以为睡觉是孩子的天生本能,实际上,很多父母并没有学会如何判断婴儿的睡眠质量。我们之所以要关注婴幼儿睡眠质量的判断方法,是因为他们往往无法自我表达,而且父母判断婴儿睡眠质量存在一定的难度。
通常来说,大多数妈妈都是通过观察孩子的“夜醒次数”来判断孩子的睡眠质量,而忽略了宝宝早上醒来时的表现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为了帮助妈妈们科学地评估宝宝的睡眠质量,世界睡眠医学协会(WASM)在最近发布了一份“婴幼儿睡商评估体系”。这份体系通过多维度指标来评估,分为0-3月龄和3月龄以上两个版本。有趣的是,这份“理论版”的评分体系已经被一位网络达人改编成了“动作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摸摸操”。
所谓的“摸摸操”有四节,分别是捏脸、拍手、揉脚、摸屁股这四个经典动作。在早晨醒来时,妈妈可以通过这四个动作来观察宝宝接下来的反应。如果宝宝表现得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能够积极与妈妈互动,并且屁屁干爽柔嫩,没有被尿湿等外界因素打扰,就说明宝宝享受了整晚的优质睡眠。否则,即使一整晚没有明显哭闹,宝宝也算不上睡了个好觉。
睡眠异常也需要我们警惕。孩子在正常睡眠时应该安静舒坦、头部微汗、呼吸均匀而无声。如果突然出现打鼾、面红等症状,很可能都是生病的前兆。所以,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仅仅认为孩子睡着了就“万事大吉”,而是要经常注意观察孩子的睡眠状况,以便及早发现各种病症的征兆。
例如,有一个调查显示,在有打鼾习惯的儿童中,有超过60%的半夜会咳嗽,已罹患气喘的也达到40%左右;而有86%的气喘儿童,半夜睡觉既打鼾又咳嗽。这表明了打鼾、气喘与半夜咳嗽的关联性。除了睡觉打鼾可能为气喘前兆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况也需要我们注意:
一、睡前烦躁、磨人,入睡后容易惊醒而且全身干涩、面红,脉搏超过了正常数,这常预示着发烧即将来临。
二、入睡后撩衣蹬被,并伴有两颧及口唇发红,口渴或手足心发热等症状,中医认为是阴虚肺热所致。
三、入睡后面朝下,屁股高抬,并伴有口舌溃疡、烦躁、惊恐不安等病状,中医认为是“心经热则伏卧”。这常常是小儿患各种急性热病后,余热未净所致。
四、入睡后翻来覆去,反复折腾,常伴有口臭气促、腹部胀满、口干、口唇发红、舌苔黄厚、大便干燥等症状,这是胃有宿食的缘故,应及时消食导滞。
此外,别以为睡眠障碍是成年人的专利,幼儿同样也可能面对各种睡眠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睡眠逐渐接近成人的规律,但是一些爸爸妈妈却发现,孩子入睡非常困难,常常出现惊梦、夜啼等现象。这通常就是因为孩子存在“幼儿睡眠障碍”——
1.入睡困难或睡眠不安。前者为孩子不能入睡,后者则表现为睡眠不深或容易惊醒。年龄愈大,睡眠障碍的形式愈接近成人。所以,入睡前不要过分逗引或恐吓幼儿,同时还要让孩子养成定时起居的睡眠习惯。
2.梦魇。白天受到恐吓或过度兴奋,或睡眠时胸部受压使呼吸不畅等因素,都可能使孩子发生梦魇,具体表现为从噩梦中惊醒,醒后仍有短暂的情绪紧张,并伴有出冷汗、心悸及轻度面色苍白现象,对梦中紧张景象可恍惚回忆,片刻后安静入睡。
3.夜惊。从睡眠中惊起,两眼直视、表情紧张、激动不宁、大声喊叫啼哭、不易叫醒、不听劝慰,分钟后又复入睡。
4.梦游症。可在精神因素作用下发生,也是癫痫表现之一。孩子从睡眠中起床,步态不稳如醉酒状,面无表情,往往不语,在室内走动,可避开障碍物。片刻后自行上床复睡,也有时绊倒在路旁后立即入睡,醒后对梦中的经历不能回忆。夜惊和梦游可能是神经症的一种表现,也可以是癫痫的一种症状,需要做脑电图检查以作鉴别。
最后,我们来谈谈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入睡环境。首先,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宝宝困乏欲睡的信号。其次,制定一个有规律的睡眠和休息计划,并且坚持执行。此外,为宝宝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温度适宜、光线微弱、舒适宁静都很重要,不要频繁地变换宝宝的睡眠环境。即使是出生两个月以内的新生儿,也需要开发睡前常规行为,比如洗澡、按摩等。最后,让宝宝在有睡意但未入眠的时候上床,以帮助他学会自我抚慰和放松并且自然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