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这标志着春天的真正来临,春分之后,白天逐渐变长,夜晚逐渐变短。一年四季的计划都取决于春天。春天是调理孩子身体的好时机。春风吹过之后,孩子要少吃一些会上脾胃的食物。下面,八宝网的小编就来和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要少给孩子吃膏粱厚味。所谓“膏粱厚味”,就是油腻、甜腻、味道浓厚的食物。孩子们在春节期间肯定没少吃这些食物,已经养足了“膘”。然而,这类食物油脂、糖分含量很高,根据膳食平衡金字塔,只能吃很少的量。吃多了不仅容易造成热量过剩造成肥胖,也会给脾胃增添负担,让消化功能减弱,造成积食、胃肠系统紊乱,影响身体对营养的吸收。

其次,我们要避免给孩子吃“汤泡饭”。孩子们的“咬合力”弱,咀嚼能力差,不喜欢吃难以下咽的干饭。很多家长(尤其是老一辈带娃)会给孩子的饭里浇上汤水,或者汤汁泡馍,这样有了润滑,孩子可以直接吞咽,吃得也多了。但是,牙齿咀嚼和唾液酶是食物消化的第一步,少了这一环节,进入肠胃的食物不够精细,加上汤汁冲散了消化液,就会给孩子的肠胃造成负担,导致孩子积食、消化不良。

最后,我们要避免给孩子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孩子们的脾胃娇嫩,喜欢跑跑跳跳、新陈代谢快,更容易出汗、燥热,所以喜欢吃“生冷寒凉”的食物。但是,“寒气入脾胃”会造成肠胃突然加剧蠕动,孩子容易拉肚子,而且降低了脾脏对湿气的运化能力,造成脾胃虚弱。

春分过,这些食物孩子要少吃,避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孩子积食后,我们应该怎么护理呢?春季正是养脾胃的时候,一清一捏是关键。孩子积食、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脾胃问题一直以来都让家长困扰。小孩子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吃药不是明智之选。有经验的宝妈知道,可以给孩子喝双低聚乳清,采用食疗的方法,逐渐促进胃酸分泌,增强消化系统分解食物的能力,提高肠道免疫力,同时增强脾脏的气血、水湿运化,帮助孩子清理积食、通顺肠胃,改善爱生病的体质和发育缓慢、不长个的现象。

对于7岁以内的孩子,捏脊也是一个增强抗病能力、强健脾胃的好方法。家长不要“懒惰”,每天睡前抽出几分钟,来回帮孩子捏几遍,给与背部260多个穴位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疏通阴阳经络。

1、饮食。发现孩子积食后,父母应立即为孩子调整饮食。如果是母乳喂养,母亲应注意少吃大鱼大肉,并在喂奶时适当缩短时间,少让孩子吃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的后奶。如果是人工喂养,父母可将奶粉冲稀一些,或适当地减少一些奶量,减轻孩子的肠胃负担,促进孩子化功能的恢复。如果已经开始添加辅食,父母应尽量给孩子吃容易消化的米粥、面汤、菜汤等食物,少让孩子吃蛋黄、肉泥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2、运动。适当的运动对孩子消除积食是很有好处的。天气好的时候,父母应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半小时至1小时。如果不愿意外出,父母也可在家带着孩子做婴儿操,或为孩子进行腹部按摩,通过被动运动帮助孩子消除积滞,恢复健康。

3、药物。如果上述方法不能奏效,父母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服用小儿化食丸、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等具有消积除滞作用的药物。

孩子积食的按摩疗法。积食还可通过按摩来治疗。下面介绍的三种方法比较简便易行,父母在家就可进行,遇到孩子积食时可以试着做一做,对孩子恢复健康应该有很好的帮助。

【揉中脘】中脘穴位于胸中与肚脐连线的1/2处,是胃经要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能。父母每天早晚(孩子精神饱满、不太饱也不太饿时)用手掌根按住孩子的中脘穴(稍微用一点力,但不要使孩子感到疼痛)旋转按揉2—5分钟,对消除孩子的积食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