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高达12.3%,其中6个月的婴儿是贫血高峰期。然而,尽管这些婴儿仍在饮用营养丰富的母乳,为何还会有营养性贫血的发生呢?煤炭总医院儿科主任王福霞教授解释,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喂养不当。

王福霞教授强调,她在临床上遇到不少缺铁性贫血的患儿,父母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母乳营养全面且充足,孩子又不愿意尝试其他食物,于是父母就放弃了添加辅食或只添加少量辅食。然而,母乳中的铁含量很低,100克母乳含铁量一般不超过0.5毫克。纯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孩子发生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就越大,实行纯母乳喂养的儿童贫血发生率高达43.93%。因此,父母不应仅仅因为母乳充足而推迟添加辅食。

牛奶和鸡蛋虽然被很多父母及时添加给婴儿,但它们并不能满足婴儿对铁质的需求。1000毫升牛奶中仅含有0.5-2.0毫克铁,而1岁的孩子每天需要从食物中摄取6毫克铁。此外,牛奶中铁的吸收率很低,仅为10%,而且牛奶中不含促进铁质吸收的维生素C、铜等。

王福霞教授表示,鸡蛋蛋白质含量丰富,蛋黄中的铁质含量也不低,但蛋黄中的铁处于与磷酸盐结合的状态,吸收率不高,而且蛋里的铁与蛋白结合稳定,加热也不会游离,肠道无法吸收,不能满足婴儿对铁的需求。

王教授建议,半岁的婴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贫血发生后不仅会出现食欲减退、爱哭爱闹等,还容易反复感冒,智力发育也会受损。因此,父母应从预防入手:首先,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应在4个月以后添加铁质强化食物,如强化米粉等;其次,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或是断了母乳的婴幼儿,建议用配方奶粉喂养;第三,要注意添加含铁质多的食物,如肉末、肝泥等;最后,要及时补充蔬菜水果,因为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C能促进食物中铁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