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致婴幼儿肾结石事件”曝光以来,婴幼儿科学喂养问题引起了医学界和千万家庭的关注。三聚氰胺会引起婴幼儿肾结石,但并非充分必要条件,婴幼儿肾结石的产生是遗传、营养、感染、代谢、地理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对婴幼儿成长的观察性研究来看,喂养问题至关重要。

科学喂养不应只停留在口头阶段。如何将科学喂养真正落实到每个家庭,成为家长的实际行动,是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副主任委员苏宜香、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徐秀提出的见解和建议。

首先,他们建议坚持纯母乳喂养至少4个月。奶类是婴儿的主食,无法母乳喂养时以配方奶粉喂养,母乳不够时,可以添加配方奶粉。有母乳尽量给孩子吃母乳,至少4个月,最好6个月,6个月后开始添加辅食,不能早于4个月。他们不主张出生一个月以内就添加配方奶粉,因为最初的一个月很多妈妈的喂养潜力并没有全部发挥出来,而通过婴儿对妈妈乳头的吸食力度,会促进乳腺充分分泌。

其次,他们提到过量蛋白、盐和钙可能与结石有关。纯母乳喂养阶段结束后,有更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很多辅食里都有强化营养素,有的加钙,有的加锌或者加铁,或家里饮食偏咸。如果不能综合考虑添加物与婴儿需求之间的关系,盲目使用,就可能使这些矿物质过量,增加肾脏负担,增加肾脏疾病的几率。其中,过量的蛋白、盐和钙就会改变胃肠道渗透压,增加肾溶质负荷,带来相关的健康风险。

再者,他们强调纠正婴幼儿“饭勺现象”。去年儿科医院在本市6个行政区做了1000多名0-3岁婴幼儿进食行为的调查,初步调查结果发现,有不良进食行为问题的高达63.6%。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饮食行为与饮食气氛,直接影响儿童的营养水平。

比如,刚开始添加辅食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都会排斥新食物,家长会误以为孩子不喜欢就放弃了喂养,从而造成偏食与挑食。

又如,孩子吃饭没有固定位置,走到哪里,喂到哪里,家长趁孩子不注意,就往嘴里塞一口,这是强制喂养,即“饭勺现象”。另外,吃多吃少不是由孩子自己来体验,而是家长逼迫的,以至于吃半小时的饭延长至一个多小时。

再如,很多家长喜欢在饭桌上教育或训斥孩子,吃饭时孩子始终处在被压抑的情绪之下,对心理发育和社会行为带来负面影响。

还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自己吃饭要花很长时间,不如家长来喂,导致大部分孩子准备进幼儿园了,还不会自己握勺、自己用杯子。

最后,他们指出给6个月以上的婴儿烹制辅食的时候,有些家长按照成人的口味添加盐、鸡精等调味品,或用菜汤拌米饭,结果孩子从小就适应了重口味的饮食,将来很难纠正,对健康的危害不言自明。

这些不良进食行为只是撷取了日常生活的“冰山一角”,目的是引起家长的注意和改进。当然,让天性调皮的孩子接近成人的进餐要求,确实困难重重,但家长仍需要以充分的耐心来培养,让孩子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