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冰冷美食需谨慎品尝
消暑冷食的使用并非随心所欲,夏季是消化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因消暑降温不当或食用过量冷食而引起的胃肠不适、甚至急性胃肠炎的病例大幅度增加,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存在这种情况,尤其是中老年人和少儿。
夏季最受欢迎的消暑冷食包括冰激凌、甜味的碳酸饮料、果汁,以及各种含酒精的饮料,冰镇的水果和蔬菜,冰镇或冷水处理的面食和佳肴等。适当的冷食不仅能够清凉消暑,还能补充因酷热而丢失的水分、电解质和维生素,是对人体有益的饮食行为。然而,冷食的选择、食用量、食用时机和方法的选择不当,反而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急慢性疾病的发生。
对于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含糖量较高的冷饮或甜品,因为食用这些冷食会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对于血脂过高的人,如高血脂症、脂肪肝、动脉硬化或冠心病等患者,应减少食用含脂肪较多的冷食制品,如冰激凌和用肉制品制作的冷菜等,以避免摄入过多的脂类成分,加重高血脂的代谢紊乱。
对于胃肠道慢性疾病患者,如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胆囊炎和慢性肠道疾病等,应少食用辛辣的冷菜,如“夫妻肺片”等。
冷食的食用量不可过量,短时间内大量摄入冷饮,会使血液成分被稀释,引起心慌、气短或出虚汗等症状。长期大量食用冷食,对胃肠道的影响最大,因为胃粘膜有两道屏障结构以对抗胃腔内损伤因素的攻击,长期食用冷食会使胃粘膜下血管收缩,粘膜营养状况不佳,粘液分泌减少,粘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变得薄弱,导致两层屏障结构均受损,从而引发慢性胃炎,出现各种上腹部不适的症状。
食用冷食的方法也有讲究,如肥胖、糖尿病、高血脂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宜食用含有高热量的冷食;尿酸较高的痛风患者,注意不要摄入含嘌呤代谢前体成分较多的冷食,如海鲜、浓汤等,更不能同时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冷食的正确食用时间应在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剧烈运动后,一般需要静息15-30分钟,待心率下降到接近平时水平,这时进食冷食才安全;饮食的量一般应控制在总餐量的三分之一以内,速度也不宜太快,保证饮食经过口腔、食管到胃的传输过程中,温度有所升高,减轻其对胃粘膜的冷刺激;冷食的温度不应太低,一般需控制在4-15摄氏度之间。
这些建议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陈胜良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