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便血背因探析:常见因及预防方法
小儿便血的原因及分类
小儿便血是指小儿在排便过程中出现少量或大量的血液。便血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痢疾、出血性小肠炎、肠套叠等。
1. 痢疾:包括细菌性痢和阿米巴痢疾。其症状包括发热、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便中混有新鲜血液及粘液等。
2. 出血性小肠炎:表现为发热、腹痛、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并带有粘液血液,或像赤豆样。
3. 肠套叠:孩子阵发性哭闹(因腹痛)反复呕吐,腹胀,大便为果酱样,腹部可模到像香肠样的肿块。
小儿便血的分类
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可将小儿便血分为:
- 潜血:少许消化道出血,肉眼看不到或不能分辨,需通过化验才能判定。 - 少量便血:仅从肛门排少许血便,或内裤沾染少量血便。 - 大量便血:短期内大量便血,24小时内出血超过全身总血容量的15%~25%。
根据出血颜色,可将小儿便血分为:
- 新鲜血便:颜色鲜红,多数为接近肛门部位出血和急性大量出血。 - 陈旧血便:颜色暗红混有血凝块,多为距离肛门较远部位的肠道出血。 - 果酱样血便:颜色暗红混有黏液,是典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血便。 - 黑便:为小肠或胃的缓慢出血。
小儿便血的检查
便血在小儿时期并不少见,长期慢性便血(隐性或显性),必然引起小儿发育缓慢或停滞,严重者可出现头晕昏倒甚至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
小儿便血的外观可为血与便相混或不相混,可表现为鲜红、粉红、暗红、黑色大便(显性血便);还有部分为大便颜色正常,而做大便化验时查出大便带血,医学上称为大便潜血阳性(隐性血便)。
小儿便血可发生于从出生开始到进入成人的任何年龄阶段,其病因多见于肠息肉和先天性肠道发育异?;?,不同的疾病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出现便血。
如何预防小儿肛裂
小儿肛裂一般常由便秘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但绝大多数小儿的便秘,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小儿持续便秘,就会引起肛裂和便血。
为了有效地预防小儿便秘、肛裂和便血,家长应注意以下三点:
1. 培养小儿按时排便的良好习惯。要选择家长和儿童时间都不紧张时,让小儿排便,并每天耐心地按时进行,可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
2. 让小儿有适当的活动量,新生儿后期,可让小儿空腹时进行俯卧,婴儿稍大,就可让其在床上翻滚爬动,这不仅有利于预防便秘,而且对小儿健康发育也有好处。
3. 进行科学喂养。小儿的膳食应当结合其生理特点,满足生长需要,保障机体健康,因此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小儿固然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但也必须摄入适当比例的碳水化合物,也不一定都吃精白米、富强粉,应当多吃一些粗粮、蔬菜和水果等富含食物纤维的食品,这对预防小儿便秘有较大作用。
当小儿已经出现便秘、肛裂、便血后,家长不能单纯使用通便泻药或向小儿肛门内塞进开塞露等方法,应让孩子多吃些新鲜水果和蔬菜,多喝水,标本同治,减轻患儿的痛苦。
下一篇:
新生儿科学选尿布指南:纸尿裤的优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