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的原因

相信没有坏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有这种理念的人一定会反对打孩子,因为打孩子是愚蠢的,父母自己无能为力,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

1. 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没有事先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说清楚话。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先与孩子沟通,解释清楚,再教育孩子如何避免犯错误。

2. 孩子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犯。父母自己不知道这方面的事该怎么办,在这方面没有做好作则的时候,不要急着打孩子。自己纠正这方面的错误,明确知道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处罚也不晚。

3. 父母不能在愤怒下打孩子。这时打孩子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处罚时失去节制,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很难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他,容易伤害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 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这些孩子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需要更加关爱和安抚。

5. 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阶段,孩子的自主感非常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发展起来,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在这个阶段,孩子还没有建立起固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所以即使有些孩子太淘气了,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一岁半,一岁半以内的婴儿绝对不能体罚。

6. 6岁以后尽量不要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要打。一般来说,孩子6岁以后应该尽量减少体罚,到了12岁应该完全停止。6岁以后,许多孩子已经进入学校,独立自主意识发展良好,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工作,希望依靠自己的能力、勤奋,取得各种成果。此时,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失去成长所需的成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消极自卑的人格,而且在这个时期进行体罚,孩子可以清楚地记住父母对自己的体罚,给心灵带来影响。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在肢体运动、认知、道德感等方面越来越完善,逐渐形成完整统一的自我。他们强烈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独特的个体,具有认识自己、表达自己、宣传自己的强烈要求。如果这时体罚孩子,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还会产生某种报复与逆反心理。

总之,教育孩子应该用爱和关怀去感化,而不是用体罚去压制。在孩子犯错时,父母应该以理性和关爱的心态去处理,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