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为12.3%,高峰发生在6个月的婴儿期。这个时期,婴儿正在母乳中接受营养丰富的母乳,但是仍有可能发生营养性贫血。专家指出,这主要是父母喂哺不当所致。

母乳喂养存在误区。王福霞教授指出,在临床上,她碰到过许多缺铁性贫血的患儿,其父母有一个普遍的误区,就是认为母乳营养全面,量又足,加上孩子不愿意换口味,于是父母就放弃了添加辅食或者只是添加少量的辅食。然而,母乳中的铁含量很低,100克母乳中含铁量一般不超过0.5毫克。而且,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孩子发生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就越大。据统计,实行纯母乳喂养的儿童贫血发生率为43.93%。因此,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母乳量足就推迟添加辅食。

牛奶和鸡蛋喂养也存在误区。王福霞教授指出,虽然及时地给孩子添加了牛奶和鸡蛋,但孩子还是会发生贫血。原因在于牛奶和鸡蛋无法满足孩子对铁质的需求。原来,1000毫升牛奶中仅含0.5-2.0毫克铁,而1岁的孩子每天需要从食物中摄取6毫克铁。此外,牛奶中铁的吸收率很低,仅为10%。还有,牛奶不含促进铁质吸收的维生素C和铜等。

专家建议,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原因可能有饮食中缺乏铁质引起的小细胞性贫血,以及机体内因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引起的大细胞性贫血。在哺乳期4-6个月前,母亲可以利用自己体内铁质来造血,但在4-6个月后,就需要在添加辅食的同时,逐渐增加铁质含量,如强化米粉等。对于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或断了母乳的婴幼儿,应该使用配方奶粉。此外,应添加含铁质多的食物,如肉末、肝泥等。动物肝脏也含铁较高,其他还有鱼、豆类、豆制品等,也可以逐步让小儿食用。最后,要及时补充蔬菜水果,因为其中的维生素C能促进食物中铁的吸收。

当然,如果小儿单纯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或偏食喂养、长期腹泻,则可能发生大细胞性贫血。此时,可以给予含维生素B12和叶酸丰富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牛肝、黄豆等。如果情况严重,则在医生指导下可直接服用叶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等药品。不过,服用这些药品时,不应与茶叶、咖啡等同时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