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孩子睡前进行哪些不良习惯,如何培养孩子乖乖入睡的好习惯
在孩子睡觉前,家长应及时制止一些不良的行为,并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入睡习惯。以下是一些家长需要注意的行为:
1. 吃零食:很多孩子会在快睡觉时感到饥饿,为了安抚他们,家长通常会给孩子吃零食。然而,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快速入睡,但长期下来对孩子的健康有很大影响。零食会导致口腔内滋生大量细菌,对牙齿也有一定的伤害。此外,夜晚身体各器官本应处于休养状态,食用零食会加重肠胃负担,长期还会引发胃病。因此,家长应避免这种错误行为。
2. 大哭:孩子在睡前出现大哭也是不好的表现。家长应及时制止。长时间的哭泣会使鼻涕堵塞孩子鼻孔,导致呼吸不畅等情况发生。第二天,孩子还会出现眼部红肿等情况。因此,家长需要及时干预,避免孩子出现大哭的情况。同时,如果孩子长期有睡前大哭的情况,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性格也会变得更内向,容易封闭自我。家长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引导孩子,让他改掉睡前大哭的习惯。
3. 兴奋:距离孩子睡觉时间还有50分钟左右时,家长应禁止孩子再做任何剧烈活动,防止孩子因为过于兴奋而影响入睡。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大脑就同步保持这样的状态,导致孩子将长时间的无法入睡,影响身体健康。孩子正处于长身体阶段,长期晚睡就会影响发育,对孩子长个子方面有一定的危害。
4. 开夜灯:有的家长为了方便孩子晚上去厕所或怕孩子害怕,就给孩子床边放一个夜灯。然而,实际上开夜灯对于一部分对光敏感的孩子来说,是不太好的。开夜灯入睡,会使孩子无法进入深度睡眠,容易多次惊醒,不利于身体的发育。同时,还会影响体内褪黑素的分泌,孩子容易出现早熟问题。因此,家长应避免这种错误行为。
如何培养孩子乖乖入睡的好习惯:
1. 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形成规律。如果孩子能从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妈妈来说省心不少。因此,建议从培养孩子午睡习惯开始。如果能够有一个规律的白天午睡和晚上睡觉时间,既能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还能有效地促进孩子身体发育。然而,有些妈妈担心孩子晚上睡觉太晚,就取消孩子午睡时间。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会因为过于困乏而导致晚上睡眠情况糟糕。
2. 给宝宝营造温馨的睡眠环境。脱离母体之后,宝宝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因此,当宝宝开始独立睡觉时,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个喜欢的玩偶,也可以在宝宝的房间开一盏小灯。对于月龄较小的宝宝,在宝宝入睡之后,要尽量的保持好卧室的安静,及时调整卧室温度。小宝宝并不喜欢在温度过高的地方呆着,记得把灯光调暗一些,给宝宝营造一个温馨的睡眠环境。
3. 为宝宝安排入睡前的小游戏。这里说的小游戏,不一定是要陪着宝宝玩闹,通常入睡前的活动指的是是一些平缓的、享受型的互动。比如,给宝宝讲个故事,陪宝宝看看绘本,为宝宝唱一首她喜欢的歌曲,或者也可以给宝宝洗个热水澡,这些都是比较好的睡前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在宝宝的整个童年中持续,这些互动对宝宝以后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
4. 培养并鼓励宝宝养成独立睡觉的习惯。当妈妈们感觉到宝宝有了困意想睡觉的时候,可以鼓励宝宝自己上床睡觉,慢慢养成习惯。当然了,现在很多家长都会为宝宝购置婴儿床,宝宝从小就开始独立睡眠,这个对宝宝以后的睡眠习惯养成是非常好的。一旦养成习惯,那么即使宝宝在夜里醒来,通常也会很快学会再次入睡。
综上所述,家长应留心上述提到的4种睡前行为,避免因为这些原因而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正确的睡前方式,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家长一定要关心孩子的入睡习惯,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入睡习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