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宝宝以后,无数的前辈给出了各种建议,其中也不乏使用正确的观点。然而,一些常见的误区却坑害了不少妈妈和宝宝。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母乳喂养中的一些常见误区,希望妈妈们能够避免踩坑。

1. 生病时奶水不好,应该停止喂奶?

在一般情况下,母乳喂养的妈妈生病时也会选择硬抗,以避免宝宝少口粮。然而,哺乳期生病并不会影响母乳的质量,一般也不需要吃药。对于小感冒等问题,让身体自愈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十分难受,比如牙疼和严重的乳腺炎,很可能影响到妈妈的奶量,就别勉强自己了。在这种情况下,尽量选择在哺乳期也能继续喂养的药物。

2. 喂完奶要排奶,以避免乳腺炎?

不论奶水的多少,一般来说,在哺乳期喂奶后,身体会产生更多的奶水。奶水是不会排空的。在哺乳期,乳房胀痛和结奶通常只是短暂乳腺炎,一段时间就会自己好起来。如果出现严重的乳腺炎,建议及时就医。正常喂奶,不要一直按需,否则容易导致乳腺炎。

3. 奶量少就要攒奶?

母乳喂养时,母乳越喝越有。妈妈们越喂奶,奶水就越多。只要宝宝体重增长速度正常、精神状态好,就说明奶量是够的。如果攒奶,等到涨奶之后才给宝宝喂奶,身体会错误地认为奶量过多,下次宝宝喝奶反而会不够。而且频繁地攒奶很容易导致乳房问题。

总之,妈妈们要认识到母乳喂养的误区,避免在这些方面犯错。在母乳喂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宝宝的需求,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便为宝宝提供最佳的营养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