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阅读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诸多益处。首先,阅读有助于儿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培养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表达能力。其次,阅读能够促进儿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简而言之,阅读兴趣是指儿童对文献和阅读活动的热情和追求,是对文献内容、意义的积极探索和对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对文献和阅读活动的特别喜爱和积极的阅读态度。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痹亩列巳ざ杂谠亩列Ч凉刂匾?。因此,在家庭和少儿图书馆开展阅读指导工作时,首先需要重视和培养儿童阅读兴趣。

人的兴趣并非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预定客观环境和一定需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样,儿童阅读兴趣的产生和发展与我们的引导和培养密切相关。如果我们根据儿童心理的特点和阅读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多种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阅读兴趣,那么,艰巨的阅读任务就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将“苦读”变成“乐读”、“趣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关于培养兴趣,郭沫若曾说过:“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人能够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有了兴趣,就会去勤学苦练,就会对一个人的成就产生作用。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这也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

因为学龄前儿童的意志力相对较弱,自控能力还不够成熟,所以阅读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龄前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或称敏感期。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五岁以前奠定,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所谓敏感期也称关键期,是指在某一特定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很容易,错过这个时期学习则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生。例如: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是2岁左右,书写敏感期出现在3.5岁至4.5岁时期,阅读敏感期出现在4.5岁至5.5岁时期。因此,一些教育专家认为“6岁前较6岁后更容易学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