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入睡后容易出汗,无论天气炎热还是寒冷,这种现象被称为盗汗。宝宝入睡时出汗可能湿透衣衫和枕巾,这常常让妈妈们担心宝宝的身体状况。那么,宝宝为什么会盗汗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宝宝盗汗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宝宝在户外活动时会大量出汗,休息一会儿,汗水就会停止。其次,宝宝在睡觉前出汗,通常在上半夜,入睡的前一个小时,这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此时,家长只需要注意及时擦干孩子的汗水,给孩子换干净的衣服,避免受风受寒就可以了,不必过于紧张。但是,如果出汗过多,而且不是由以上原因引起的,宝宝在下半夜入睡后出汗,入睡几个小时后,家长就需要特别留心了,这可能是汗证。

中医认为,小儿汗证分为四型:卫表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两虚、湿滞内蕴。前三者为虚证,最后一种是实证,而且在儿科中特别多见。这通常是因为不合理的饮食喂养导致孩子积滞而出现湿滞内蕴。所以孩子睡觉汗多,不一定都是“虚”汗。

宝宝盗汗如何处理?生理性出汗的情况较为常见,如果孩子发育良好,没有其他不适,大多属于生理性出汗。这是因为控制体温和排汗的神经系统还未发育完善,小儿又是“纯阳之体”,生长发育旺盛。此时,家长只需要注意穿着适宜,环境温度适宜,多补充水分,浴后进行推拿抚触。

病理性出汗的情况包括缺钙或者佝偻病导致的入睡后前半夜明显出汗,以及结核病导致的盗汗。结核病除了盗汗还伴有低热、疲倦、食欲差、面颊潮红等,白天也容易出虚汗。如果怀疑孩子感染了结核,请到医院做肺部X线检查或结核菌素试验。

此外,食积也可能引起盗汗。食积引起盗汗,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有关。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求更加迫切,但小儿脾胃功能未臻完善,便产生了对水谷精微需求量大,而脾胃功能尚未健全的矛盾,易为饮食所伤。

因此,家长需要注意孩子的饮食,避免让孩子吃过多、吃太好,片面追求高营养食品,每餐以高蛋白、高热量之品喂养孩子,或让孩子进食生冷、甜腻、油炸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超过孩子脾胃的消化吸收及转运功能,导致食滞肠胃、郁蒸化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此外,家长还需要注意让孩子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热或过冷的环境,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