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养生指南:如何让孩子远离疾???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秋分。秋分时节,昼夜平分,气候早晚温差大。在这个时候,孩子们的饮食和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注意调理,以减少生病。那么,秋分之后,我们应该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少生病呢?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秋分后要注意什么孩子少生病。
秋分后要注意什么孩子少生病:
1、温燥向凉燥转变,饮食要温润
秋分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大家应该能明显感觉到。孩子的口、唇、鼻、咽容易干燥,喝水也无法解渴;皮肤也会变得干燥,甚至出现脱皮、起屑;大便也会变得干结。这些症状都是燥的表现。孩子的皮肤干燥,屏障功能就会比较弱,他们更容易患上湿疹。秋分之后,天气会逐渐变得凉爽,凉燥会慢慢取代温燥。凉燥的孩子往往汗不多,但是怕冷。应对凉燥,我们要保持饮食的温润。温燥和凉燥的方法是相反的,温燥要以平偏凉的润燥食物为主,而凉燥则要以平偏温的润燥食物为主。因此,秋分后的饮食重点应该逐步偏向选择偏温、偏平性、能滋润的食物,如花生、杏仁、芝麻、糯米、莲藕、银耳等。同时,可以多给孩子喝一些汤水或粥,如糯米煮成稀粥,会相对好消化很多。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梨和一些偏寒凉清热的食物要少吃,否则不仅不润燥止咳,还会适得其反。
2、阳气内敛,要防内燥
秋主收,入秋后,家长们已经有意识地帮孩子敛阳。阳气内敛,孩子容易有内燥。阳气内敛,孩子脾胃阳气比长夏要足,胃口明显变好,此时,往往容易出现脾胃烦热的情况。脾胃烦热,最易受损的是孩子的阴液。阴血津液耗伤,孩子就会出现内燥。这里大家要区分好“燥”和“上火”。燥是缺水,比如孩子皮肤干、痒都是燥的表现,不一定有火;但是燥会伤津液,会导致阴虚,阴虚火旺,孩子就容易嘴唇红、脱皮等等“上火”的表现。所以秋天看到孩子有“火气”,大多数是内燥引起的,不适合清热,滋阴才会有好效果。防内燥,不能只润燥,还要注意祛除湿气。秋季干燥,脾常不足的孩子,内湿盛,是很常见的。内湿的生成多与饮食有关。如果食物无法被脾胃运化为津液,又不能通过膀胱、汗腺排出,就会“水湿内?!?,生内湿。那么,秋分后,尽量不要让孩子多吃寒凉、不好消化的食物,同时,可以选择既滋阴润燥又理气祛湿的食物,帮孩子去湿气,例如泥鳅,秋柠饮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南方气温还是很热的地区,内湿很盛的孩子,也可以再吃一段时间白萝卜、冬瓜,注意放一片姜来中和其凉性,能很好的生津祛湿。
3、传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高发,健脾以强体质
秋季是传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高发的季节,如秋季腹泻等。预防这类疾病,最根本就是要增强孩子体质,孩子体质的根本就在于脾。马上就要国庆了,如果家长有计划要带孩子出门亲近自然,在这之前,一定要帮孩子顾护好脾胃,孩子抵抗力强,出门在外也能少生病,享受假日。秋季健脾的窍门,在于润肺,可以多吃酸,既帮助收敛肺气,又养肝,帮助脾土疏泄。秋季增强体质,有效预防生病的一道饮品,我推荐秋柠饮。陈皮、柠檬、蜂蜜三味搭配,兼顾脾、肺、胃和大肠,既润燥,又理气化湿,同时呵护脾与肺,使五脏和谐。这段时间孩子会容易流鼻血,其实也是肺受损的问题,日常上学可以给孩子带上一壶秋柠饮,就能很好的预防这个问题。
4、防寒防风,不可掉以轻心
秋分被称为“地门闭”,阳气逐渐消散耗尽,而阴气逐渐强盛,天气越来越凉。所以,才会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接下来带孩子出门,一定要带上长袖的外套,尤其是外出游玩,起风和降温是随时的事。如果外出运动,孩子汗湿,一定要带上衣服换,秋风跟夏风不同,秋风大,开始有冷冽之气,汗湿当风,就特别容易感冒着凉。
以上就是秋分后要注意什么孩子少生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