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些早教误区可能导致孩子变笨
养娃头三年,就像是剥了一层皮,妈妈的担忧层出不穷,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每一样都是不小的考验,但凡遇到一点小“异常”都会让做父母的慌了手脚。其实,早期做好了高质量的陪伴,掌握了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就完全不用这样“愁断肠”。家长千万要警惕!有些早教误区容易把孩子越交越笨。
早期育儿时,很多父母都可能走入这3个误区:
误区一: 孩子不吃饭连哄带喂,全家上阵 让孩子自己吃饭,总弄得到处都是饭粒,一团乱;我家娃挑食,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每天喂饭,不仅要紧追着,还得威逼利诱,简直是“持久战”,太磨练大人意志了;吃两口就被别的东西吸引了注意力,必须看着电视才肯吃;专家说要快点收碗立规矩,过了两天又不行了......大多数妈妈,都为孩子吃饭的问题焦虑不已。
小贴士 关于吃饭这件事,妈妈首先要尊重孩子,要相信孩子能吃好饭,杜绝急躁喂饭或者强行喂饭;其次,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不要全家只盯着孩子一人进餐,收起玩具和零食,让孩子能专注吃饭。另外,孩子吃不好饭,还可能和手的精细动作有关,拿筷子和勺子不熟练,久而久之还会影响自信心。我们可以多带孩子玩些游戏来锻炼手指精细运动和手眼协调性,比如剥鸡蛋、拧瓶盖、往小纸筒里塞小绒球,用勺子舀豆豆等等,这些游戏也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误区二: “贵人语迟”影响智商 有些孩子两岁了还是不爱开口说话,老人都会拿“贵人语迟”来宽心,可是看着别人家娃会背古诗念童谣,自己家的还只能偶尔蹦三四个词,怎么能不着急? “贵人语迟”不是病,可是如果不重视,可能真的会错过孩子的语言启蒙黄金期。
小贴士 一般来说,1岁左右是语言起步期,2岁左右是爆发期。孩子的语言学习需要“密集轰炸”,有些家庭将孩子交给老人带,平时带出去玩一会儿,回来就睡觉,念绘本听广播的时间非常少,缺乏学习语言的环境,孩子当然不知道怎么开口了。高质量词汇沟通+亲子互动,对语言发展水平至关重要,情景对话加亲子游戏,都是帮助孩子的好方法。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适当引导孩子,教孩子主动开口说话,即便刚开始她听不懂也没关系,最主要的是作为父母,我们要有耐心: “你要找什么呢?”“水杯。” “哦,你要找的是水杯,对吗?” “对?!?“你要蓝色的水杯,还是黄色的?” “蓝色的水杯。” “好,那妈妈把蓝色水杯拿给你?!?“今天在姥姥家吃包子了吗?”“没有?!?“吃肉了吗?”“吃了!” “是肉丸子吗?”“不是,是肉丝?!?“哟,吃的肉丝啊,卡牙齿没?” “卡了,但是我自己把它弄出来了?!?“太厉害了!”“我上次吃肉也这样的……”
误区三: 总想帮孩子交朋友,建立社交 很多父母给孩子上昂贵的早教班,目的是想让孩子多和同龄人接触,学会社交。甚至有的妈妈看到自己家的孩子总是一个人玩,就会忧心他不合群,严重的还要怀疑是不是患了孤独症。
是不是只有交朋友才是社交呢? 父母要为孩子“包办”社交吗?
小贴士 “不会社交”,可能只是天生慢热内向,内外向没有好坏之分,内向孩子的优势有:爱思考、观察力强、有艺术潜能、遵守规则等等。作为父母,我们千万不要催促,让孩子自己适应节奏。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互动来给他的社交做好开头,抓住孩子社交意识的萌芽期。
首先要先观察孩子对什么场景什么人会“胆怯”,以帮忙预测行为及解决问题;其次要教会孩子基本的社交语言,并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接着可以为他创造一些社交活动,比如带他和小区里的同龄人玩耍,这比去上各种班更容易交到固定的朋友。
以上就是家长千万要警惕!有些早教误区容易把孩子越交越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