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良行为可能对宝宝的听力造成很大伤害。以下是一些可能对宝宝听力产生影响的常见行为:

1. 躺着喂奶:无论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都不建议经常让宝宝躺在喂奶姿势中。这是因为宝宝的咽鼓管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而且比较宽、短,无法有效开合。平躺喂奶时,乳汁或配方奶可能会通过咽鼓管流入宝宝的耳朵,成为细菌的“营养液”,增加宝宝患中耳炎的风险。此外,躺着喂奶还可能导致宝宝溢奶、呛奶等,这些都会导致液体逆流入鼻咽部,从咽鼓管进入中耳。建议尽量让宝宝侧卧喂奶,喂奶结束后及时竖抱起来拍嗝。

2. 滥用抗生素:数据显示,我国7岁以下听力损失患者中,超过30%是由药物过量引起的毒副作用。每年约有2-3万的儿童因药物致聋,其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是最主要的药物。庆大霉素有较严重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如果宝宝携带耳聋基因,更容易发生用药后的耳聋。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家长应遵循医嘱,避免给孩子随意使用抗生素。

3. 掏耳屎:掏耳朵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用发卡、火柴棍、挖耳勺等坚硬物给宝宝掏耳朵,可能导致意外,如鼓膜穿孔、耳道感染等。如果孩子出现耳鸣、眩晕、耳聋等症状,应尽快就医。

4. 吸入二手烟:研究表明,香烟烟雾是导致0-6岁儿童患渗出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对儿童娇嫩的中耳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使中耳内分泌的黏液增加、堵塞咽鼓管等,从而造成中耳内积液,听力随之下降。此外,二手烟暴露还可能导致儿童发生支气管哮喘、急性中耳炎、肺炎等疾病。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应努力创造一个无烟环境。

5. 长期处于有害噪音环境中:超过60分贝的声音会对宝宝的听力产生不良影响。建议与宝宝在一起时,说话音量不要过大,尤其不要在宝宝耳边大声说话、喊叫。购买发声玩具时,应选择大品牌正规产品,并避免长时间玩耍。观看电视时,音量也要适当控制。

如果宝宝在婴幼儿期出现以下表现,应及时就医:

1. 婴幼儿期: - 1-3个月:对突然的巨响没有反应。 - 3-6个月:不会寻找声源。 - 6-9个月:不会望向讲话中被提及的人或物。 - 9-12个月:不懂跟从一个动作的指示,例如:把球拿给我。 - 12-15个月:未能说出第一个单字,例如:爸、妈、灯、车。 - 15-18个月:对您在邻房的呼唤无动于衷。 - 18-24个月:未能运用两个字的短句。 - 24-30个月:能说出的字少于100个。 - 30-36个月:未能运用4至5个字的句子。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表现,家长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