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又至,家庭团圆共欢,然而父母们须警惕,因为孩子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伤害。首都儿科研究所戴耀华教授表示,孩子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群体,帮助孩子们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健康、喜庆的春节,需要父母们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

首先,要防止孩子暴饮暴食。节日期间,菜肴丰富,小零食、小点心、瓜子、糖果等琳琅满目。孩子往往没有自制力,遇到美食便失去节制。但是,孩子的消化道功能并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胃肠道负荷过重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甚至肠炎。孩子吃撑后会出现腹胀、打蔫。

专家建议,这时不要让孩子外出游玩,更不要让孩子喝水、吃酵母片。因为此时孩子胃壁变薄,易引起急性胃扩张,造成生命危险。最好的办法是卧床休息,并注意保暖。如果十几分钟后不见好转,应立即引吐或到医院治疗。

其次,要防止孩子气管异物卡喉。近年来,儿童气管异物窒息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这与儿童餐外食物增多有关。在节日期间,父母喂食小孩小零食时,如:花生、瓜子和果冻等,不要在宝宝嬉笑、哭闹时喂食,以免异物卡喉导致窒息。地上或桌子上的花生、瓜子、硬币、水果核等更要及时清扫。孩子好奇心强,纽扣、笔帽、图钉、硬币等物品也时常被孩子当作玩具,塞入嘴里、误入气管后造成窒息。

专家建议,一旦发生气管异物,要视情况处理。如突然发生异物卡在孩子气管造成窒息时,父母应立即将孩子倒抱起来,用力拍击后背,可将异物咳出。如不见效可将孩子正抱过来,用力拍打其背部,借助振动之机,将异物振动到支气管内,缓解窒息,以便创造一个抢救时机。同时就近就医,不可盲目的长途转运;情况缓解时,要到有条件的医院取出异物。

此外,父母还要提醒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活动中注意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不要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去。而且父母还应根据天气的变化和室内室外的温度差异,适当给孩子增减衣服,这样同样能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

同时,要避免让孩子远离煤气燃气灶具、粥锅、汤盆,将开水壶、暖水瓶、热茶杯、打火机、火柴放到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以免发生意外。

最后,要防止节日后遗症。节日期间,父母会不自觉地对孩子放纵一些,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很容易在节日里养成,并把这些“恶习”也带到节后的日常生活中去,形成“节日后遗症”。表现在节日结束以后的饮食习惯还是没有节制;在作息方面,没有规律,甚至赖床、逃学等。结果,节后孩子不仅无心上课、学习,各种节日里遗留下来的肠胃道疾病变成儿童慢性疾病。

专家建议,预防、治疗“节日后遗症”的药方很简单,就是在节日里不要过分溺爱和放纵孩子,在节日结束前就给孩子打“预防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