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指出生后致病菌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产生毒素,导致全身性感染的疾病。在新生儿期,这种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然而,只要能及时发现并正确治疗,大部分患儿都可以康复。因此,家长需要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典型症状,以便及早发现并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的形成主要是细菌感染的过程。这种感染可以是出生前在母体内形成的,也可以是出生后自行感染的。孕妇如果本身有细菌感染史,就需要预防新生儿可能出现细菌感染。此外,在分娩过程中,也容易感染细菌,如产程延长、难产、胎膜早破等,细菌可以通过产道进入羊膜腔,胎儿可能因吸入或吞下被污染的羊水而患上肺炎、胃肠炎、中耳炎等,进而发展成败血症。

新生儿出生后的主要感染来源是脐部感染,因为新生儿脐带在出生后两周内脱落。脐窝没有皮肤覆盖,血管也没有闭合,有时还会有渗血,加之脐凹易积水,且不易干燥,是细菌繁殖的好地方,容易引起脐炎。如果细菌由此进入血液,也可能导致败血症。因此,家长需要每天检查孩子的脐部,保持脐部的清洁干燥,不要让尿便污染,可以用75%酒精进行消毒,避免使用痱子粉,以防感染。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有很多种,但并没有“典型”的症状。然而,这种病常常伴有“五不”症状,即不吃(吸吮无力,吃奶不及平时的一半)、不哭(少哭或哭声低微)、不动(活动减少或全身虚弱)、不热(体温不升)和不红润(面色苍白或青紫、发黄)。当出现“五不”症状之一时,需要尽快送宝宝去医院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可能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如新生儿脑膜炎、肝肾脓肿、腹膜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出现深度黄疸、高热(体温不升)、抽搐、嗜睡或昏迷、全身出血等症状。如果发现新生儿有“五不”严重症状之一,需要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在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过程中,家长需要尽量保留母乳。每天用吸奶器把乳汁吸出来,送到病室里让护士给宝宝吃,这样既可以保证宝宝的营养和疾病恢复,又可以保留母乳,以便宝宝出院后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同时,家长还需要注意,败血症住院时间长,用药也多,需要做好在人力、经费上的准备。当宝宝病情好转时,不要要求提前出院,否则可能会因为抗生素应用疗程不足而使病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