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交季,警惕小儿腹泻!
正值夏秋季节,雨水增多、空气潮湿闷热,导致小儿腹泻发病率显著上升。随着气温逐渐降低,秋季腹泻也会陆续出现。因此,做好夏秋交替时期小儿腹泻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许多家长在平时缺乏小儿腹泻预防知识,导致在生活喂养中预防不到位。一旦宝宝出现腹泻,可能会紧张、无所适从。
小儿腹泻并非单一病因,而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疾病。从婴幼儿自身体质来看,可能与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消化功能薄弱有关。当外部诱因出现时,可能导致腹泻症状。根据病因,小儿腹泻可分为婴儿生理性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腹泻以及感染性腹泻等。
婴儿生理性腹泻是指8个月内婴儿常见的腹泻,多表现为虚胖、湿疹等。宝宝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且稀,但食欲良好,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治疗时,可以考虑使用外用药丁桂儿脐贴,因为是纯中药经肚脐吸收,能增强宝宝的消化功能。使用时需注意观察周围皮肤,以免过敏。若皮肤敏感,应停止使用。同时,若肚脐皮肤破损,也禁止使用。
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腹泻在2岁以下宝宝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稀或呈“蛋花汤”样,每日10余次或更多。轻症下,宝宝一般情况良好,重症则可能伴有发热、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治疗时,可以使用丁桂儿脐贴外用,合理补水补液。若宝宝脱水严重,可危及生命,应密切观察病情,特别注意四肢温度与小便量。若发现呼吸加快,说明酸中毒,应立即送医院儿科救治。
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细菌、病毒导致。正常人肠道有数百种有益菌和有害菌?;褰】凳?,有害菌不会致病,反而与有益菌相互制约,维持正常微生态平衡,还能阻挡外袭菌的入侵,从而维护机体的健康。然而,当环境变化或长期应用抗生素时,有益菌会被抑制,有害菌增多,肠内菌群发生混乱,导致腹泻。
对于细菌性腹泻,产生肠毒素而致病的者,可不必或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对于大便中混有粘液血便、白细胞明显增多、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的宝宝,需要使用抗生素。若肠道菌群紊乱或继发真菌性肠炎时,应停用抗生素,给以微生态制剂,以便扶植肠道正常菌,恢复正常生态平衡,抵御外来病原菌入侵。同时,可使用丁桂儿脐贴,从根本上增强胃肠道功能。
秋季腹泻多由病毒性感染引起,如轮状病毒肠炎。宝宝确诊为病毒性肠炎时,不必使用抗生素,病程较短。治疗时可外用丁桂儿脐贴,注意补水。
小儿腹泻除了找明病因对症处理外,更重要的是强调预防。首先,提倡母乳喂养,尽量避免夏季断奶。其次,要加强食品卫生与水源管理。第三,合理喂养,逐步添加辅食。第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洗手、消毒食具等。第五,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抗生素长期应用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使腹泻加重或迁延不愈。第六,要注意宝宝腹部保暖,避免受寒冷刺激。第七,宝宝生活要有规律,保证每天10到12个小时的充足睡眠,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增强体质和对疾病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