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宝宝出生时看不见东西,一家三口为不能生育而伤透脑筋。多年来,他们跑遍了全国各大医院,尝试了各种草药和偏方,但妻子的肚子始终没有动静。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夫妻俩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尽管早产两个月,经过精心护理,宝宝还是长得白白胖胖,让全家人都感到无比欣慰。然而,宝宝总显得有些不对劲。都快一岁了,他还不会辨认爸爸妈妈,不会抓玩具,但却经常用手抓眼睛。这些异常的现象起初并没有引起夫妻俩的注意。直到最近,爸爸发现宝宝眼睛里长出了两个白点,夫妻俩才意识到事情不妙,赶紧带着宝宝去了医院。

眼科教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在给宝宝测试视力时,教授发现宝宝的眼睛左右摆动,不能注视物体,眼底检查和超声波探察发现宝宝两眼内各有一处异常病变。教授还从夫妇处了解到:宝宝是个早产儿,体重不足1500克,又遇难产,经过吸氧并在温箱内抢救10天才转危为安。根据这些情况,教授肯定地说:“你们的孩子患的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今后很可能看不见东西?!闭饩浠坝倘缥謇缀涠?,让刘氏夫妇惊愕不已,他们得来不易的宝宝可不能出什么意外。他们紧追着问:“教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能够治愈吗?”

黄教授耐心解释说:“正常眼睛是一个球形结构。眼球壁的最内层为视网膜,也就是我们看到物体的感光层。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容易出现病变,即在玻璃体内异常增殖。这种异常结构一方面阻止了光线到达视网膜,影响了玻璃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增殖组织会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的脱离,导致患儿失明?!?/p>

黄教授还提醒说:“正常分娩的新生儿,一般在妈妈怀孕后38周出生,此时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早产儿则不然,出生时视网膜没有发育成熟,出生后视网膜在发育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生上述变化。所以,这种病多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吸氧史的新生儿,这也是引起新生儿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p>

让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像刘凡凡夫妇这样的父母,对这种新生儿眼疾认识不足,不注意早期观察。实际上,只要父母平时多加注意,很多孩子可免遭厄运。

怎样避免悲剧再发生?一般来说,新生儿眼睛一出生就有感光功能;2个月时,可以协调地注视物体,眼球可随物体在水平方向移动90°;3个月时出现手眼协调,会用手去抓跌落的物体,并开始认识母亲和熟悉的物品;6个月时能分辨熟人和陌生人;1岁时可以注视3米远的物体,能区别物体形状,开始喜爱看图画。父母要随时注意孩子生长发育期间的视力变化,如在相应的阶段里达不到上述视力标准时就应引起警惕,尽早求医。

为了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国内外专家建议,对有发病危险的新生儿,如同时有胎龄不足38周或者体重低于2000克,并且出生后发生窒息、接受过吸氧或输血治疗的新生儿,必须常规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检查。

胎龄大于32周或出生重在1500~2000克者,应在出生后第四个星期检查。胎龄大于28周或体重在700~1500克者,应在出生后第二个星期进行初次检查,以后每星期检查一次。

胎龄小于28周或体重小于700克,应在出生后第一个星期进行初步检查,以后每星期检查两次。上述检查要持续到视网膜发育成熟,检查中一旦发现有病变,应及时进行冷凝或激光光凝治疗,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避免悲剧的发生。

希望像刘宝宝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准爸爸准妈妈可要注意了,如果孩子早产,一定要精心呵护宝宝的眼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