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孩子天生就比较喜欢活跃,常被贴上多动症儿童的标签。其实,孩子爱动并不一定就是多动症。多动症与一般活动好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那么,多动症儿童与一般活泼好动的孩子有何不同呢?

首先,多动症儿童在注意力方面存在问题。多年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7岁以前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正常现象。在美国,7岁以前的孩子不可能被诊断为多动症。注意力的长短是孩子天生气质的一部分,有的孩子天生就坐得住,有的就是坐不住。

然而,一些孩子因为过于顽皮而被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家长和老师需要仔细分辨,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下结论。多动症儿童与一般活泼好动的孩子在表现上存在明显的区别。正常儿童也可能表现活泼好动,但这种好动多表现在特定的情景下,如课后游戏、户外活动等,在需要安静或有纪律约束的场合多能保持不动。在学习、伙伴交往和家庭中表现良好。而多动症儿童比一般活泼儿童表现要严重得多,他们注意保持的时间过短、活动水平太高、冲动控制能力太差,在教室、操场、家庭多个场合表现得与年龄不相称。

此外,多动症儿童在难以独自完成作业、与同龄人相处不好、经常顶撞家长和老师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这些问题损害了他们的适应能力,即使年龄增长也很难完全恢复。因此,不能将多动症视为正常现象。

针对多动症,可以通过药物和行为训练来改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中枢兴奋药和非中枢兴奋药,如哌甲酯和托莫西汀。这些药物能有效地改善多动症儿童的行为、症状,如用药后活动水平减少、注意力维持时间变长、学习效率提高、考试成绩有所提高。同时,通过社会交往能力的改善,更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家长、老师互动更加听话。单药治疗有效率在70%左右,两药合用约90%的孩子行为能够得到改善。

行为训练对于症状较轻的孩子可以起到改善行为的作用。如行为矫正,和孩子建立行为合约,制定规则,根据表现给予适当地奖励和惩罚,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执行功能训练,提高自控能力。感觉统合训练,通过增加感觉信息的输入,促进发育落后的脑区发展;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增强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控力。

多动症较为常见,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相似,约为4%~7%。然而,我国就诊比例不足四分之一。专家建议,要重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尽早帮助孩子改善行为,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和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