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贫血?贫血有哪些表现?如何诊断和治疗?八宝网为您解答。孩子贫血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生理、病理特点以及遗传、代谢、中毒等因素。在分析孩子的贫血原因时,需要详细了解其喂养史、既往病史和家族史。

首先,孩子容易发生贫血,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骨髓造血代偿特点:婴儿期,尤其是6岁前的孩子,他们的骨髓已成为最主要的造血器官。在这个阶段,孩子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快,所有红髓都在参与造血。然而,骨髓的代偿功能较差,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失血、溶血等情况下,需要造血增多,动用全部红髓仍不能满足需要时,骨髓造血容易失代偿而发生贫血。

2. 造血物质缺乏:造血原料主要包括氨基酸、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等。早产儿体内储铁不足,免疫力较低,易得肠炎和肠道寄生虫病,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另外,由于对牛乳过敏、胃肠道畸形、喂养不当、偏食、厌食等因素,也可能导致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消耗、丢失过多,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 生长发育快:孩子在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造血原料也多。然而,此阶段孩子的胃肠功能尚未发育成熟,难以吸收足够的营养物质,因此容易导致营养缺乏性贫血。

4. 遗传代谢性疾病及中毒:孩子时期溶血性贫血常与遗传代谢性疾病有关,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地中海贫血等。此外,孩子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解毒能力差,易发生中毒引起贫血,如苯、铅、砷、蛇毒、细菌毒素等易引起溶血性贫血,氨甲喋呤、某些抗癫痫药物等易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那么,如何诊断孩子是否患有贫血呢?

1. 病史询问:了解孩子的喂养方法、饮食质量以及病史,如寄生虫病、慢性腹泻病、慢性肾病等,这些疾病与贫血的发生有关系。此外,还要了解孩子是否服用过对造血系统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如氯霉素和磺胺类等。

2. 观察症状:伴有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的可能为溶血性贫血,伴有骨骼疼痛的可能为骨髓浸润性病变,伴有呕血、便血、血尿等应警惕血液系统疾病,伴有神经和精神症状如嗜睡、震颤等要考虑维生素B12缺乏。

治疗贫血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原因进行个体化治疗。总的来说,预防贫血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引起贫血的原因,如调整饮食、补充造血物质、控制遗传代谢性疾病等。